上级文件
温州市教育局关于推进中小学指向“未来教育”课堂变革三年行动(2021-2023)的实施意见
来自: 发布时间:2021/5/11 8:08:39 浏览数:36464

 

各县(市、区)教育局(社会事业局)、浙南产业集聚区文教体局,市局直属各学校(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等要求,以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落实《温州未来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精神,进一步推进中小学课堂教与学方式变革,构建面向未来教育的课堂教学新样态,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温州市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决定开展温州市中小学指向未来教育课堂变革(即温州市中小学第三轮课堂变革)三年行动,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为未来,向未来,创未来的未来教育理念,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向,以深度学习为特征,以价值观教育、项目化学习、未来课堂新样态、素养作业、素养评价等五大重点项目为载体,融合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项目,促进学校教与学方式变革,进一步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原则

(一)价值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国家意志和未来意识。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结合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以价值观引领课堂变革。

(二)学为中心。突出以学为主,将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课堂变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关注学生在多样化实践性学习中的成长度。

(三)整体思维。立足五育并举,以价值观教育为统领,以课堂与作业改革为重点,以项目化学习为创新载体,以教、学、评一致性的素养评价为重要抓手,紧密衔接各学段教育目标,积极推动课程育人一体化,确保课程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落实,积极推动课堂变革成为未来教育整体格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迭代创生。结合我市前两轮课堂变革成果的推广应用,融入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的建设框架,推进我市中小学教学新常规的深化与扎根,突出学科深化、跨学科整合、五育融合,将学生高品质学习作为本轮变革的重要目标与任务,构建迭代推进机制,促进区域教学改革朝着广度、宽度、深度发展。

三、行动目标

通过三年行动,基本实现指向未来教育课堂变革“12345”总体目标。

(一)实现一个愿景:让深度学习在课堂中真实发生,着力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与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二)凸显两条主线:凸显面向未来学生”“未来教师发展方向的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凸显课堂变革行动中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获得感。

(三)聚焦三个关键:聚焦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中的教、学、评三个关键环节及一致性达成,聚焦评价在教与学过程中的正确导向,追求课程与教学实施的高质量。

(四)创新四大机制:课程育人创新实践机制、新常规深化机制、项目化学习区域整体推进机制、优秀成果推广应用机制。

(五)建设五大项目:在前期实践基础上,打造由价值观教育、项目化学习、未来课堂、素养作业、素养评价组成的指向未来教育课堂变革项目。

具体任务:

提炼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温州经验,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温州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系列实践成果。初步构建起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导向的教、学、评新样态,基本形成小学初中素养作业推进策略和资源库、中小学未来课堂行动指南和推进策略,形成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化学习区域整体改革示范区创建的温州经验。力争到2023年培育温州市价值观教育”“项目化学习”“未来课堂”“素养作业”“素养评价示范区各5个;五类示范校各100所,优秀案例(项目)各200项,示范校和优秀项目覆盖全市所有区域。

四、五大行动

(一)立德树人价值观教育推进行动

以《守正出新: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温州实践》重点课题为实施路径,融合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中小学课程德育的上海实践》的推广应用,推广我市《后疫情时期中小学价值观教育48课》,突出课程育人的价值观念目标设计与引领,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科教学的切入点、链接点、融入点,运用单元内容分析方法,结合学科特征,建构在具体情境中的学生德性表现与评价,形成价值观融合学科教学的典型案例,构建和积累学科德育教学资源库,提炼课程育人模式与经验,构建价值观教育专题教学体系。申报价值观教育示范区及示范校的培育区域及学校三年形成区域、学校、学科价值观教育系列典型案例。

(二)五育融合项目化学习推进行动

在温州市中小学STEAM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五育融合的项目化学习实践,把握学段特点、循序渐进协同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按照新课标要求,实施跨学科综合性内容的项目化学习课时比例不低于总课时的10%,基于项目化学习的要求贯通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和学业评价,重点突出科学、劳动教育、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的项目化学习。普通高中阶段按照新课标要求,开展以通用技术(信息技术)为主的学科、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学校层面,强调关注社会性议题,开展活动项目、学科项目、跨学科项目等多种样态的项目化学习。同步实施城乡共学,同题异构乡村项目化学习推进计划,突出乡村文化价值引领和在地资源利用,促进乡村学校教与学方式变革。申报“项目化学习”示范区的培育区域根据条件尽可能选择多个学科作为整体推进的示范学科,每学期开展项目化学习的课时比例,小学不低于30%,初中不低于20%;申报项目化学习示范校的培育学校选择不少于3个学科(其中初中科学学科可以视为3个学科)作为整体推进的示范学科,三年形成活动项目、学科项目、跨学科项目的典型案例不少于12个。

(三)素养为本未来课堂建设行动    

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针,以落实普通高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版要求为指向,借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江苏课程基地:整体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模式转型》成果,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原则,聚焦课堂学习方式变革;聚焦大概念、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的教学,探索信息化背景下的多样化情境与技术的教学,提炼“智慧教育”、互联网+”的同步教学实践经验,构建各学段各学科未来课堂新范式,形成大阅读、大探究、大体育、大美育等学习资源与典型案例,构建起以生成性、发展性、创新性为典型特征的新时代区域性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模式,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申报未来课堂示范区的培育区域形成区域未来课堂行动指南和推进策略;申报未来课堂示范校的培育学校三年形成未来课堂的校本实施策略和未来课堂基本范式。

(四)减负提质素养作业建设行动

以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提升中小学作业设计质量的实践研究》成果为理论与技术支撑,以作业重构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结合上海市单元作业设计的质量标准,突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开展学科和跨学科素养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应用研究,指导学校进行长作业、项目式、全阅读、综合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多样态作业的研究与实践;借鉴上海市作业系统关系模型,突出轻负高质要求,围绕建章立制、作业布置、分析与优化、作业监控与调控等关键点,加强作业内涵的建设与管理。申报素养作业示范区的培育区域三年形成轻负高质区域素养作业实施体系,申报素养作业示范校的培育学校三年形成轻负高质素养作业校本化实施体系及覆盖各个学科的典型案例和资源。

(五)教、学、评一致性素养评价建设行动

以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中小学学业质量综合评价:从PISA研究到绿色指标实践》成果为理论与技术支撑,构建以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为综合维度的普高、初中命题框架,开展基于学业命题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深化教学常规,对接省教研室改进学校教学管理项目,研制出台学校教学常规指导性管理评价方案,推动学校教学管理向指导性管理转型;聚焦未来课堂教与学评价体系建设,开展基于学生学科能力发展的素养评价,以评价护航课堂变革项目落地。申报素养评价示范区的培育区域,三年形成区域整体实践机制,申报素养评价示范校的培育学校三年形成包含学科命题、学业诊断反馈、学习评价、课堂评价等的校本评价体系。

五、工作措施

(一)统筹推进,三级联动。本轮课堂变革行动实行市、县、校三级联动,市级层面负责整体顶层设计、实施推进、创建指导及结果评审,指导学段制定、实施课堂变革学段三年行动计划,形成一段一案,指导各学科开展课堂变革活动。各区域在总体改革目标和内容范围内,结合县情区情,选择1-2个项目示范区创建,制定并实施一县一案。各学校结合十四五发展规划,选择适切项目进行创建,制定并实施一校一案2021年上半年为培育项目启动与申报论证阶段;2021年下半年至2023年上半年为培育项目建设实施阶段;2023下半年为培育项目转为示范项目确认展示阶段。

(二)项目管理,分级自主。依据行动目标和五大行动,市、县两级教科研部门应有相应的项目管理与运行机制。教育局组织区域、学校、名师工作室申报市级行动项目。申报主体结合前期改革基础,自主选择申报此轮行动项目,经专家组评审,确立项目名单。组建培育项目联盟,建立以项目主体为牵头单位(区域、学校),项目联盟学校为共同实施单位的联盟体;建立教科研员项目联系制度,设立若干个项目实验室(或项目组)。

(三)整合力量,多方协同。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课堂变革列为重点工作,强化政策和措施保障,整合各部门力量,协同推进课堂变革的深入。教研部门负责课堂变革项目的整体设计、专业引领、业务指导和全程管理,包括项目论证、实施、成果提炼等阶段的管理与指导;师训部门结合未来教师建设,负责深化课堂变革的专题培训;教育技术部门结合智慧教育项目建设,做好技术应用平台的建设、技术运用及经验提炼等;教育评价部门做好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等项目的技术指导与实施。

(四)专业引领,合作攻关。借力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共同体平台,聘请省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学科教学专家,组建课堂变革项目专家顾问组,确保项目实施过程的科学性领先性。成立由市级教学骨干教师、教科研骨干组成的课堂变革项目指导组,负责项目研究与跟踪指导。借鉴跨区域同类项目的经验,鼓励参与全国性的学术研究联盟,与其他地区开展合作性研究。

(五)以校为本,注重实效。重塑校本教研,积极跟进学校高品质发展、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智慧教育项目、互联网+”项目,选择适切课改项目助推学校特色化、多样化、品质化发展。组建课改专班组,聚焦学校、学科项目推进的关键问题,突出学科教研组功能,利用大数据指导课堂学习设计、作业设计、学习评价以及教学课例分析改进,深化学科教研及多学科协同教研。

(六)搭建平台,实现共享。围绕课改五大项目开展系列专项教学评审活动,举行相关典型案例的征集活动,定期举行课堂变革项目阶段性成果展示会、现场会,有计划组织典型经验的提炼与推广。重视多样化成果表达,如叙事、调研、案例、课例、课题成果等,通过云教研和专题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线上跟进宣传推广。运用温州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平台,实现项目成果共建共享。

六、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教育局成立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局长郑焕东任组长,副局长王剑波为副组长,人事处、计财处、基教处、直属处、督导处、教研院、教师院、评估院、学前指导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等处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院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课堂变革的全面规划、组织培训、项目实施、项目评价与考核等管理与推进工作。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要落实相应的组织机构与负责人,具体负责变革项目的推进工作。

(二)强化督查评估。成立市、县两级课堂变革项目督查组,每学年定期督查,督查结果作为对学校及其领导年度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参与课堂变革,将教师的课改成果纳入教师教育教学绩效评定、评优评先和职称评定。

(三)加快资源建设。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课堂变革项目的环境资源规划与建设,进一步优化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智慧教室建设,全力推进未来教室”“未来课堂环境装备与资源建设,探索建立项目化学习等课改项目的资源共享平台。

(四)保障专项经费。市县两级要确保课堂变革项目的经费到位,项目所需经费全额列入每年预算计划,确保每个项目有经费保障。获批的培育区域要加大项目经费投入,帮助学校加大实施力度。

 

 

                                   温州市教育局

                                 202156

 

 

 


 

                                                              

温州市教育局办公室                    202156日印发

                                                      


主办单位: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维护单位:温州市教育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温州力维科技有限公司
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浙ICP备12030471号